生物质燃料可再生能源节能减排背景
发布时间:2016-09-21 11:32:02 来源:东燃热能过度的资源、能源消耗和不可逆转的环境破坏,导致人类生活环境出现了严重的生态危机——地球“发烧”了
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已超过美国,成为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大的国家。专家预测,如不加以控制到2030年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将达到8兆吨/年,相当于目前全世界的排放量的三分之一。
削减CO2排放是降低温室气体效应最有效、最得力的措施。
一、国内外生物质能节能减排发展趋势
(一)国外生物质成型燃料产业发展现状
欧洲、美国、日本等发达国家生物质成型燃料产业发展已进入商品化阶段,拥有成熟的技术,完整的标准体系和不断增长的市场。
以德国为例
40多座生物质燃料厂,240万吨,1100多个生物质工业供暖设施
超过10万台民用生物质颗粒采暖炉
200多座生物质热电联供厂,2008年供电超过 1170万千瓦时
可再生能源供热的92%来自于生物质能,其中77.8%来自于生物质成型燃料
(二)国内生物质成型燃料产业发展现状
1、生物质资源丰富
我国秸秆年产量约7亿吨,另有约1.2亿吨稻壳、蔗渣、花生壳等剩余物。据农业部对粮食产量预测分析,到2020年我国主要作物的秸秆总量将达到8亿吨。
我国粮食与秸秆产量发展趋势(根据中国农业年鉴整理)
2、国内5000T以上生物质厂家分布图
我国现有生物质成型燃料生产厂近200家。秸秆燃料厂主要分布在华北、华中和东北等地;木质颗粒燃料厂主要集中在华东、华南、东北和内蒙等地。
3、国内能源分类及市场占有率
能源资源是能源发展的基础。新中国成立以来,不断加大能源资源勘查力度,组织开展了多次资源评价。中国能源资源有以下特点:能源资源总量比较丰富。中国拥有较为丰富的化石能源资源。其中,煤炭占主导地位。2006年,煤炭保有资源量10345亿吨,剩余探明可采储量约占世界的13%,列世界第三位。已探明的石油、天然气资源储量相对不足,油页岩、煤层气等非常规化石能源储量潜力较大。中国拥有较为丰富的可再生能源资源。
截至2015年非化石能源占比的目标中,水电2.8亿吨标煤、核电0.9亿吨标煤、其他可再生和新能源总量为1亿吨标煤。化石能源消费总量为36.3亿吨标煤,所占比重为88.5%,比2010年降低3.2个百分点。其中,煤炭消费38.2亿吨原煤,折合26.1亿吨标煤;石油消费5亿吨,折合7.1亿吨标煤;天然气消费2300亿立方米,折合3.1亿吨标煤。
4、中国能源消费发展趋势
中国的能源消费总量连续多年都位居世界前列。我国每年一次性能源的消费比重均在90%以上,而风能,太阳能,生物质能等新能源的利用率仍然很低。我国能源消费构成的特点:
(1)煤炭的生产和消费比重偏高,处于基础性地位。近五年来煤炭年产量占能源总产量的比重呈逐年递增趋势,这一比重上升至76.7%。
(2)石油的生产量低,消费量高,供需缺口需依赖进口石油满足。与煤炭资源相反,石油在能源总产量的比重逐年递减,而其消费量的比重五年来均超过20%。
(3)水能资源占能源总产量的比重呈逐年递增趋势。
(4)新能源利用率低,发展潜力大。目前对新能源的利用率不足10%,而我国地域辽阔,太阳能,风能,生物质等能源蕴藏丰富,开发潜力巨大。
新能源是指与煤、石油、天然气等常规能源相比而言,以新技术为基础,尚未大规模系统开发利用的能源,主要包括太阳能、海洋能、风能、地热能、生物能、氢能、核聚变能等。新能源具有储量大、可再生性强、清洁环保等特点。新能源产业是指与开发利用新能源相关的各类产品和生产服务部门,是具有良好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之一。
中国能源发展所面临的问题
1、能源资源品种丰富,人均占有量较少。分品种看:水能资源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,开发程度还比较低,但开发难度加大、成本升高.煤炭资源大多分布在干旱缺水、远离消费中心的中西部地区,总体开采条件不好。石油资源储采比低,还有增加探明储量的潜力,但产能增幅有限。天然气资源探明剩余经济可采储量为23900亿m3,进一步提高探明程度的潜力很大,具备大幅增产的可能,但资源总量和开采条件难以同俄罗斯、伊朗等资源大国相比。风能、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资源量巨大,其开发利用程度主要取决于技术和经济因素。
2、能源建设不断加强,能源效率仍然较低。中国能源利用效率相对较低,能源生产和使用仍然粗放。
3、能源生产迅速增长,生态环境压力明显。在需求快速增长的驱动下,中国能源生产增长很快,煤炭增长尤为迅速。此外,so2、烟尘、粉尘、nox以及co2排放量也有所攀升,给生态环境治理带来了难度。
4、能源消费以煤为主,能源结构需要优化。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产国和消费国,在一次能源消费构成中,煤炭的份额比世界平均值高41个百分点,油气的比重低36个百分点,水电、核电的比重低5个百分点。
5、能源需求继续增加,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。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,工业化、城镇化进程加快,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换代,能源需求不断增长,能源尤其是油气供求矛盾将进一步显现。